
今年4月4日,國家商務部、海關總署對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,當時主要是應對美國的關稅戰;7月9日,國家商務部宣佈把8家台灣地區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,禁止企業或個人對這9間公司或研究院出口兩用 (軍事、民用) 物項。 這項措施可謂是徹底斬斷台灣島內的軍工業供應鏈,要知道,稀土資源是要建造和研製船隻、導彈等軍用物資的必要原材料,是次內地從源頭精準打擊台灣民進黨「以武謀獨」的軍工供應鏈,瓦解「台獨」的潛在軍備生產鏈,直接削弱島內的軍備生產和儲備,縱然「台獨」份子的厚顏和口硬,禁制措施助力消減「台獨」分裂份子的底氣。

近日,颱風肆虐台灣,賴清德卻仍執意舉行漢光演習,鑑於天氣不穩定,軍演唯有改為室內進行,在全台人員都忙着防災抗災之際,根本無人有心理睬賴氏的「團結十講」,結果他的聲稱為「外交」的第五講和「兩岸導題」的第六講因而難產。此前,賴清德的第四講聚焦「國防」,繼續構建「台獨」論述,執意提出全力推動「國防」改革,說到底是要以台灣民眾的血汗錢,換來美國的舊式裝備,更妄圖要與美國國防工業合作,打造防禦供應鏈,除了軍購,更要「國防」自主,聲稱要與美國共同研發設計、生產製造軍備,並擁有台灣自己的「國防」工業。頑劣「台獨」份子「以武謀獨」,更試圖從實體和公司從內地進口稀土等軍備原材料,實現賴清德口中的「國防」改革。

「台獨」分裂勢力「軍工化」、「軍備化」、「武裝化」台島,引狼入室,增加台海和平的不確定性,「台獨」欲借實體或企業輸入稀土、零配件和技術,提升台灣地區的軍工工業,個別物資更以民用掩飾真正用途,若台島淪為火藥桶,則讓台灣民眾成為軍工產業的人質,是極不負責任的行徑。

內地進一步調整台灣地區的實體出口管制管控名單,實屬具先見之明,果斷截斷台灣地區的軍工供應鏈,讓台灣地區的共同研發設計軍工技術得物無所用,讓台灣地區不能推動所謂的「國防」改革,不能把軍工工業升級和產業化,不能大規模生產完整的土製武器,沒有條件輸出軍備,對區域和平和治安是好事。隨着「台獨」份子「武裝化」的狂想泡湯,賴清德等戰爭販子繼續奢望和美國共同研發軍備,並物色軍備和軍工技術外援,然而,在災情和經濟不景等因素夾擊,賴清德完全沒有顧及台灣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,仍然執意把台灣民眾的救命錢投進軍工,並推進「大罷免」和「十講」,漠視台灣民眾的真正需要和熱愛和平統一的渴望。若果賴清德冥頑不靈,不放棄「台獨」主張,堅持「以武謀獨」,他將會進一步把台島推向成為物資荒島的厄運,淪為產業流失,人才凋零,百業蕭條,淪為千古罪人。
文:朱家健
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、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副秘書長、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